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列表
“茉莉花开 盐艺直达”的文化行动
正悄然浸润盐城的街巷社区
其中,作为核心板块的
“‘一城记忆’非遗直达”
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与乡村角落的
非遗资源
系统性地送至市民家门口
它不止于一场场热闹的市集
更通过“集市+课堂+巡演”的多元路径
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
当淮剧唱响在苏超赛场
当草炉饼的香气弥漫于现代商圈
盐城
正实践着一种可触可感的文化惠民模式
探索着文化遗产
如何从“活起来”到“火起来”
最终转化为
市民真切文化获得感
与城市内在凝聚力的生动答案
在烟火中,看见一座城的文化家底
“非遗集市”
是文化空间的一次创造性转化
它将分散、静态的非遗资源
在人气最旺的公共空间进行展陈
构建了一个可游、可赏
可购的“城市文化会客厅”
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
更是文化自信的直观表达
让市民对盐城的文化底蕴有了全景式的认知
真正实现“一城记忆”非遗直达
周末,在建湖县近湖街道家乐福北广场上,建湖剪纸、东台发绣、阜宁大糕等非遗作品琳琅满目。市民们不再是隔着玻璃橱窗观望,而是可以俯身细看非遗传承人们飞针走线、笔走龙蛇,品尝刚出炉的传统小吃。
今年7月起,建湖县持续推出的“茉莉花开·悦享苏超”主题活动,成功融合赛事直播、文艺展演与非遗集市,构建了一个集观赛、文化与消费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。活动现场,20个“星光市集”展位集中亮相,为市民提供了一站式的文化消费体验,让“15分钟文化圈”从概念走向现实,推动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与直达。市民徐先生说:“没想到逛个街还能‘涨知识’,盐城的宝贝真多!这些非遗不再是老古董,它们就在我们身边,活色生香。”
在射阳县合德镇发鸿社区,非遗集市开到了家门口。剪纸、面塑、草编等8个摊位前围满了跃跃欲试的群众。值得一提的是,射阳草编近年来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实现产业化升级,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,其与现代家居设计结合的创新成果也在现场展示。一位体验草编的居民感慨:“原来传统手艺也能这么时尚!”
在大丰区大中街道吾悦广场的国庆非遗集市上,“指尖非遗”和“舌尖非遗”两个展区,涵盖了大丰瓷刻、大丰麦秆剪贴、翔鸿松花蛋、小海香肚等10个非遗摊位,让人不仅大饱眼福,还能“大饱口福”。
在大丰瓷刻的摊位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,大家的目光都锁在创作者手中的刻刀上。只见她指尖捏着细柄刻刀,另一只手轻握小锤,对着素白瓷板轻轻敲下。“笃、笃”的清脆声响里,刻刀在瓷面游走,先是勾勒出一朵玉兰的轮廓,再细细凿刻花瓣纹路,细碎的乳白瓷屑像小雪花般落在托盘里。
前排的年轻人凑得极近,不住地赞叹:“这刀法得练几十年,力道差一点就崩瓷了!”有人举起手机录像,小小的摊位前,满是对老手艺的好奇与喜爱。在“舌尖非遗”展区,松花蛋的醇厚,香肚的浓香,麻虾酱的鲜咸……最地道的家乡风味,瞬间便能唤醒市民的味蕾。
在互动中,感受一门手艺的文化力量
自“茉莉花开 盐艺直达”行动
启动以来
盐城的
“非遗课堂”
以多样形式在全城绽放
将非遗传承从单向的“传播”
转化为双向的“传承”
传承人们走出工作室
深入文博场馆、基层社区
通过手把手的教学
将技艺的密码与匠心的精神
直接注入市民的指尖与心田
在盐城市博物馆,“月华霓裳·家国团圆”主题活动为“非遗课堂”赋予了节日的温情。手作体验区内,亲子家庭齐聚一堂,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共同制作承载着团圆寓意的手工作品。孩子们全神贯注,家长们从旁协助,当一件件充满童真与祝福的作品在手中诞生时,洋溢在脸上的正是创造的快乐与成就感。这不仅是一次手工课,更是一次关于家庭、关于传统的美好启蒙。
与此同时,一场特别为盐城工学院留学生设计的中秋文化之旅,让“非遗课堂”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。社教活动室内,来自泰国的留学生王子豪和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,正小心翼翼地制作“文物月饼”。“这是我第一次穿汉服、做月饼,感觉非常神奇美妙!”王子豪激动地分享道,“通过亲身体验,我不仅品尝了中秋的味道,更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家庭团圆、和谐美好的内涵。它就像一座桥梁,连接了我的国家和中国文化。”这种沉浸式的互动,让非遗与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,而是可感知、可触碰的鲜活体验。
在盐城市文化馆,“美·盐”计划非遗课堂则带来了更具深度的技艺探索。“非遗蓝晒DIY”活动,带领参与者步入一个深邃宁静的蓝色世界。大家学习古老工艺的成像原理,亲手用树叶、花瓣构图,经过阳光的“洗礼”与清水的冲刷,一幅幅独特的蓝色影像逐渐显现,古老技艺在指尖焕发新生。
“非遗竹编壶承制作”教室里,竹丝翻飞,经纬交错,学员们在一编一织中沉浸心神。盐城市文化馆非遗部辅导员吴悦穿梭其间,耐心讲解、示范。她看着学员们从生疏到熟练,欣慰地感慨:“竹编是一门需要耐心和巧心的老手艺,带领大家亲手制作一件竹器,不仅是为了学会一项技能,更是让大家发现生活里的细节之美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美育,还能让孩子悄悄种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,认识到咱们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。”
一根根朴素的竹条
在巧手下逐渐化身为实用雅致的日常器物
这不仅是一次手作的收获
更是一次与传统文化深情的对话
在射阳县特庸镇,一场融合传统节日与非遗体验的“七夕”主题创作在群众的热烈参与中展开。书法爱好者挥毫书写七夕诗词与家风箴言,以笔墨传递对传统节日的礼敬与文明家风的倡导。在剪纸老师的指导下,大家巧手剪出牛郎织女、并蒂莲等图案,将浪漫与吉庆定格。
最具乡土特色的蚕匾农民画区,吸引了最多目光,大家跃跃欲试地在农具蚕匾上描绘养蚕、收茧等生活场景,色彩斑斓间尽显民间智慧与乡土深情。这些扎根于泥土的艺术,让老百姓成为故事的主角,展现“蚕桑之乡”风貌。
从博物馆里留学生眼中的新奇与震撼,到文化馆里学员们的专注与沉淀,再到村镇里民俗文化的生动实践,盐城的“非遗课堂”正以多元的模式,打破“观望”的壁垒,开启“体验”的大门。它让市民在深度互动中,真正习得了一门技艺的文化密码,让非遗从展柜中的陈列品,生动地转化为“我也可以参与的文化生活”,完成了文化传承中最关键,也最温暖的一环。
在苏超里,凝聚一城人的文化自信
苏超赛场,万人欢呼
赛场上,“鹿战队”奋勇拼搏
赛场下,一支特别的“文化‘鹿战队’”
严阵以待
盐城队主场比赛中场休息时
一支由120人组成的拉拉队
惊艳亮相,赢得全场喝彩
淮剧演员和杂技演员巧妙地将足球元素融入传统表演,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,在舞台上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惊险刺激的动作,展现了盐城人民的勇敢和智慧。演出不仅展示了非遗的魅力,还通过为盐城队加油助威,增添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。
“在苏超刚开始时,我们就萌生了将苏超足球元素融入演出的想法。建湖淮剧和杂技作为盐城特色文化,更是珍贵的非遗瑰宝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编排,用家乡的特色为家乡队伍加油助威,同时也与来到盐城的广大球迷们积极互动。”九龙口旅游度假区负责人介绍道,现场精心编排了《欢迎你到盐城来》的中场快闪节目,汇聚了淮剧演员、杂技演员、舞蹈演员及操偶方阵共120人,同时,还配备了精美的花车,使整个节目在彰显盐城非遗魅力的同时,又不失现代国潮时尚感。
建湖县淮剧团演员夏荣作为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的演员,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:“本次演出中,我们不仅有温婉动人的花旦造型,还带来了英姿飒爽的传统戏曲刀马旦造型。我们希望用这种独特的方式,为球员们加油鼓劲,让他们在赛场上充满力量。”“在苏超现场听到淮剧,那种感觉太震撼了!这是我们盐城人才懂的骄傲!”现场观众王容说。
而在“苏超”赛场外的非遗集市上,烟火气与热情交织,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来自山东的球迷张先生,正举着一个热乎乎的草炉饼,满脸惊喜地对同伴说:“这饼真香!外面脆里面软,跟我们那的烧饼不一样,看球前垫一口正好!”他的同伴,一位从南京而来的年轻球迷,则被晶莹剔透的藕粉圆子吸引,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赞叹:“你看这圆子,又Q弹又不会太甜,绝了!”
在这片弥漫着食物香气的喧闹中
非遗美食
成为连接五湖四海的独特媒介
一位本地非遗传承人一边麻利地制作着东台鱼汤面,一边乐呵呵地看着眼前景象:“能看到这么多外地朋友喜欢我们盐城的老味道,心里头最高兴!这不只是一碗面、一块饼,更是我们盐城人递给八方球迷的一张‘舌尖名片’。”
此时此刻
足球的激情与地方文化的魅力
在赛场外交融
每一位球迷的味蕾
都真切地感受着盐城这座城市的
温度与诚意
当文化的种子
从博物馆的橱窗里被取出
撒向街市巷陌、赛场广场与田间地头
它便真正开始了生长
从集市上第一次触摸非遗的惊喜,到课堂里亲手创造作品的成就感,再到苏超看台上为家乡淮剧响起的那份热血沸腾,文化的脉搏在每一位市民的心跳中找到了回响。它不再是需要被提醒的“遗产”,而是内化为了盐城人行走四海的底气、热爱家乡的理由与面向未来的自信。
如今
茉莉花开,香远益清
这缕文化的芬芳
已不仅萦绕在非遗的展台
更弥漫于城市的每一次呼吸之中
盐城的“一城记忆”
正以最亲切的方式
成为万户千家共同的精神印记
在岁月长河中
持续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力量
并成为我的好朋友
上一篇:来啊,做盐城最会玩的学生!
下一篇:张凌赫粉丝集合!就在盐城,冲!